清明节在鼓捣项目的时候看到阿里云有提供 tracing 服务,底层是基于opentelemetry 的,而且每个月有 50G流量的免费额度,非常适合我这种个人小型应用。
尝试把 laravel 接入到阿里云 opentelemetry 服务的过程遇到了3次坑,花了我一晚上才搞定,值得记录一下
- 第一个是需要给 PHP-FPM 增加 PHP 扩展。其实本质上就是执行
pecl install opentelemetry pecl isstall grpc pecl install protobuf
这三个指令。但是由于是用的 laradock 来作为服务器环境,所以得重新跑 `docker build` 脚本,坑的地方在于 wsl2 环境的 docker 编译指令失败概率太高了,几乎每次都会因为翻墙相关的网络问题而失败。每次编译10分钟的时候忽然提示网络问题,再碰运气重试的时候真是让人欲哭无泪。这个浪费了我差不多半个晚上的时间。
这个问题现在暂时是通过多次重试之后看运气跑通的,要彻底解决的话有两个思路,
一个是买一台国外的服务器,专门用来打包 docker image ,打包好了之后再通过阿里云的 acr 服务来中转,本地和云端都用相同的 image 来跑应用。不过这个方案得需要一个双币的信用卡才行。这个和家人商量过,打算到今年5月初就去办一个。
一个是买一台可以折腾的路由器,这样的话家里的电脑手机就可以无感翻墙了。这个方案前几年调研过一次,在性能,复杂度,价格,稳定性方面没有找到很让人舒心的方案,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什么变化。这两天抽空再研究下。
- 第二个是 opentelemetry 的安装依赖。要让数据流能够跑通,需要安装3个层面的依赖,一个是扩展层面的,也就是
pecl install opentelemetry
,一个是 sdk 层面的,比如composer require open-telemetry/auto-instrument-laravel
, 最后一个是运行时启动收集,即composer require open-telemetry/otel-exporter
,第三个依赖别忘了安装,因为需要它来作为扩展层和sdk 之间的连接器。 - 第三个就比较无厘头了。上面的问题解决之后,看效果时,发现不管怎么调整,阿里云都看不到采集的数据。百思不得其解。到了凌晨4点多还卡着这一步,被家人叫去睡觉的时候还心有不甘…… 直到第二天早上起床之后,刷新了阿里云后台的时候,才发现阿里云的 tracing 服务不知道为什么给我自动展示的是杭州地区的资源和数据,而不是我开通的深圳地区。切换到阿里云深圳之后,发现其实数据早就OK了。真是醉了。也正是因为睡了一晚上,阿里云的登录态过期触发了重新登陆,我才注意到这个原因。我要感谢家人把我从电脑旁拉回床上休息,哈哈哈哈
还记得当初搭建博客的初衷是记录自己从一个做饭小白慢慢学会做各种菜的过程的
今年事情慢慢稳定下来了,也有了一些空闲的业余时间了,有一些计划也能安下心来实践了。
第一个计划也是和做饭相关的。 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打算自己来下厨给小家庭做年夜饭吃。
现在是阳历2024年4月7号,离年夜饭之夜(2025年1月28号)还有9个多月,我想,也许刚好每个月熟悉一道年夜饭吧。
今年过年的时候看到加加很喜欢吃清蒸鲈鱼,那么四月的目标就定为清蒸鲈鱼吧。
这几天的目标是实现用户的基础信息维护模块
按照 laravel 的常规开发流程,我需要从 migration 开始,再把 model, route, controller,view ,middleware 等逐个编码完成
然后发现 dcatadmin 的脚手架已经帮忙把这一套都工具化了,只需要在脚手架里面把表定义好, 就可以自动生成 migration ,model,controller,view 文件了,我再把 route 配置好即可。
虽说心里对这种开源框架的脚手架功能有一点了解和心理准备,但真实上手操作之后,发现一键就把代码全都生成好了的时候,第一感受仍然是惊艳的,好神奇,好高效。
当然,脚手架只能帮忙生成通用的界面,剩下的交互细节的调整还是得自己来。即使如此,也让我感觉很满意。打个比方的话,就好像原本需要自己骑车一个小时去上学,现在变成了出发前在家门口先坐上脚手架这辆专车,前半程都可以在车上休息,快到目的地的时候才被放下车,把最后的路程走完。
明天就要体验 dcatadmin 的页面交互组件的开发了,不知道这块的灵活性,易用性怎么样,会不会像今天这样也给我带来又惊艳又舒服的感觉。
流水账:
- 昨天( 5月10号) 早上出门的时候开始咳嗽, 鼻子流清水, 白天不咳嗽了, 但是晚上下班的时候头有点晕, 估计是中招了
- 回家测了一下体温, 36°8 , 还正常
- 今天( 5月11号) 又忽然正常了, 不咳嗽, 也不流鼻涕了, 头也不晕了, 只有嗓子还有点痒.
这两天地铁上戴口罩的人又一下子多了起来, 可以听到很多咳嗽和吸鼻子的声音, 不知道是不是新的一波就要来了. 感觉这波病毒没啥杀伤力
希望不要影响周六的球二告别场的电影活动
以下笔记整理自 [中国古代的平民服饰] (周春明)
中国古代的平民服饰的形制, 按照种类来区分,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首服
- 衣服
- 裤裳
- 足衣
每个类别细分如下:
- 首服
- 巾
- 汉代以前, 平民戴巾, 士人戴冠
- 当时巾多为青色或黑色的, 所以又以 “黔首” 指代古代的庶民. 黔 (qián) , 黑也
- 东汉时期, 巾也被上流阶层使用
- 清代之后, 因为 “剃发令” 的实施, 各阶层男子一律依从满族习俗剃发垂辫, 头巾之制才被废弃
- 帻 (ze, 二声)
- 帻的颜色有讲究:
- 平常使用为黑色
- 春日郊祭为青色
- 秋祭出猎为缃色 ( 缃 , xiāng , 浅黄色 )
- 军队兵卒为赤色
- 仆役为绿色
- 丧事所戴为本色, 或称素帻. (粗麻为死者亲近之人所戴, 反之则为细麻 )
- 帻产生于汉, 流行于魏, 沿用于唐, 唐代以后其制渐失
- 帻的颜色有讲究:
- 帢 (qià)
- 初用于魏, 相传为曹操所创, 起初仅用于军旅, 以颜色区分等级, 后传到民间, 大受欢迎
- 入晋以后, 其制大兴, 以白色为主, 名为 [白帢]
- 东晋晚期, 白色开始被视为凶丧之色, 使用者逐渐减少
- 南朝梁时, 白帢被明文规定为皇帝丧服, 士庶百姓则不再问津
- 帽
- 幞头 ( fu, 二声)
- 抹额
- 笠
- 巾
- 衣服
- 深衣
以下笔记整理自 [中国古代的平民服装] (高春明)
- 历史
- 18000 年前, 古人就可以使用骨针缝制衣服了 (兽皮/草叶 + 植物纤维/动物韧带)
- 5, 6000 年前, 古人已发展出了纺织的技术 (葛麻)
- 4700 年前, 古人已经懂得养蚕和丝织
- 4000 年前, 黄河和长江流域逐渐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 服装的基本构成形式
- [款式]
- [质料]
- [色彩]
- 款式的部位
- 领
- 襟
- 袖
- 腋 (腋下)
- 祛 (qu , 一声) ( 袖口)
- 袂 (mèi) (袖身, 即袖的主体)
- 裾 (衣服的下摆)
- 质料
- 葛麻
- 丝帛
- 纱
- 縠 (hú)
- 罗
- 绢
- 绮
- 绫
- 缎
- 锦
- 绒
- 棉布
- 草棉
- 木棉
- 棉花在汉魏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 早期在新疆, 广东, 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种植, [元代] 才传入江南并普及
- 裘皮
- 兽皮
- 兽毛
- 罽 (jì)
- 褐 (hè)
- 毡
- 色彩
- 原料
- 石染 (矿物)
- 草染 (植物)
- 加工
- 粘合剂 (增强附着)
- 媒染剂 (反应变色)
- 套染 (红黄蓝三原色, 染缸)
- 有文献记载的色彩种类
- 秦汉时期 40余种色彩
- 唐宋时期 近60种色彩
- 明清时期 上百种色彩
- 原料
- 不管是款式, 质料还是色彩, 在封建社会中, 都有严格的身份区分
- 每个朝代都有服装制度
- 服制中, 都有关于服饰用色的律令, 不得僭越
古往今来, 在符合规范的基础上, 选用适合自己个性的服色, 做出合理的搭配, 一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古往今来, 服装的选择, 除了出自个性之外, 也会受到时尚潮流的影响.